编者按:为便于读者快捷地了解土地法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动态,本公众号特对学术期刊中涉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相关文章按照月份进行整理归纳。本期所选文章以中国知网为参考,涵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三权分置、宅基地权利体系、土地权益、耕地保护等内容。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题
《人民论坛》2023年第15期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基层党组织职能发挥、农民的共建共享以及市场化经营模式伴生风险控制等层面依然有一些发展困境需要关注和解决。目前,各地根据地方发展实际,探索出多元化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其中蕴涵的共性原则包括: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始终,坚持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坚持依靠法治防控风险,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指引。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党的领导;共享发展;风险防控;共同富裕;
载《人民论坛》2023年第15期。作者李文嘉,中国政法大学地方财政金融与农村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导。
三权分置专题
《农业经济》2023年第7期
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摘要】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是,借助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巩固农户承包权,盘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各自的功用和能效。目前在农地“三权分置”制度贯彻过程中,还存在着农户所有权主体的地位遭到了排挤;承包权主体与土地的关系处于弱化和固化并存的复杂局面;经营权规模化流转的成效偏低;这些发展困局的存在,违反了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对此,我们必须构建明确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成员资格,尊重成员意愿,有偿出让承包权,并打破经营权身份限制来完善“三权分置”优化路径,实现农业发展效率的全面提升,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三权分置”;乡村振兴;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实现路径;
载《农业经济》2023年第7期。作者王妍,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宅基地权利体系专题
《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7期
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进路
【摘要】破除“两权分置”下宅基地使用权身份性对财产性的束缚,释放宅基地要素价值,实现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功能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目标。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实质上就是要在宅基地配置与利用中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化利用。确保宅基地“三权”的正当逻辑约束和宅基地制度保障功能实现是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前提;完全按照私法逻辑构造宅基地使用权是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的逻辑起点。放活宅基地使用权之“适度”要求主要体现为体系限制和边界约束。宅基地使用权的适度放活应当坚持宅基地使用权财产化、利用主体市场化、利用方式多样化,从放活要求、放活条件、放活模式、放活方案等方面予以构造。
【关键词】宅基地使用权;适度放活;法理阐释;基本边界;实现进路;
载《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7期。作者杨青贵,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农村经济法制创新研究中心。
《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8期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困境溯源
【摘要】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面临的诸多困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一条完整的逻辑链条。在实践困境方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存在政策差异、历史遗留问题、制度细化不足、权利界分不清以及农民流转意愿多样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可以追溯至理论层面,即政策制定者尚未厘清宅基地“三权分置”的上层建筑,地方政府也只能通过自主发挥来推动制度改革。理论层面的困境又可以追溯至制度层面:由于政策演进逻辑强调将资格权作为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而法律逻辑强调将资格权融入现有法律体系的法理自洽性,这就导致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上层建筑难以在短时间内清晰化。同步推动财税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是未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宅基地;三权分置;资格权;使用权;改革逻辑;
载《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8期。作者申始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杨春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土地权益专题
《法学家》2023第4期
完善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法治机制
【摘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可以解读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既确保农民不因进城落户而丧失其基本生存利益,又使得进城落户的农民能够借助市场机制合理安排其土地权益。然而,现行法除公法领域的原则性规定外,对于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权益的主体规范、权利规范、行为规范等均有所缺。对此,应当确定集体自治的基本原则,并通过规定成员资格登记、保障唯一性以及“三权”等强制性规则实现主体规范的统一;应当健全以“三权分置”为中心的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并对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权益予以类型化处理,构造多层次的不同类型的权利规范;应当区分内外部的规范体系,分别构造有偿退出和有偿流转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权益;法治机制;
载《法学家》2023第4期。作者夏沁,法学博士,中南大学法学院讲师。
耕地保护专题
《法学家》2023年第4期
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的完善——以公法私法的结合为视角
【摘要】耕地资源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以严格的国家管控为特点的耕地公法保护制度,不足以实现对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耕地保护立法应当坚持耕地保护法的社会法定位,从公法与私法制度的结合上,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公法与私法结合的耕地保护制度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其理论依据在于土地所有权的社会性理论、农民对土地发展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理论和农地法的公法私法结合的社会法理论。耕地保护立法应当建立公法私法结合的制度规范,以实现对耕地的全面保护。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所有权;公法;私法;社会法;
载《法学家》2023年第4期。作者韩松,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
《中国土地科学》2023年第7期
耕地弃耕抛荒下的强制代耕合同制度研究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强制代耕的法律属性,并从合同订立和合同内容两个方面完善强制代耕合同的制度构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强制代耕属于土地经营权的强制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2)强制代耕合同订立的民法依据是强制缔约义务。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连续弃耕抛荒两年以上的情形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履行强制要约义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负强制承诺义务。(3)强制代耕合同的典型合同类型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不能获得流转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继续耕种土地或者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可以依法解除合同。研究结论:强制代耕合同订立的强制性及其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明晰,使其成为解决耕地弃耕抛荒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耕地保护;弃耕抛荒;强制代耕;土地经营权流转;强制缔约义务;
载《中国土地科学》2023年第7期。作者肖鹏,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农业经济》2023第8期
粮食安全视域下耕地保护制度构建的三维进路研究
【摘要】作为粮食生产最基本物质条件的耕地,通过其功能的发挥源源不断为我们提供粮食作物,因此,保护耕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逻辑起点。但当前以《土地管理法》为中心架构的耕地保护制度中,仍有诸多束缚粮食安全实现的困境,诸如对耕地保护目标存在认知和导向的不足,耕地保护主体缺位,耕地保护模式相对单一。针对既有耕地保护制度面临的三重困境,亟待推动耕地“三位一体”的全要素均衡实现,推进政府、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协同参与,实现管控性、建设性以及激励性保护方式的耦合,从而构建起耕地保护制度的三维进路。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三维进路;管控性;建设性;激励性;
载《农业经济》2023第8期。作者李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王园鑫,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编辑排版:隋韵涵
审核:宋天骐、元鑫鑫